[清空]播放記錄
《唐璜》大學書籍讀后感作文
《唐璜》講述了一個當代唐璜的 故事 ,主人公是一個沉迷于性的泡吧高手,癡迷于情色的主人公想要突破自我,試圖變得不那么自私。下面就是我給大家帶來的《唐璜》 讀后感 ,希望大家喜歡! 《唐璜》讀后感1 他內心的矛盾,他雖兇狠的殺死了不少土耳其人,但又從兇殘的沙俄士兵屠刀下救了一個10歲的土耳其女孩??粗链?,我不經在思考一個問題,拜倫究竟想通過唐璜向我們展示一個什么樣的19世紀?唐璜受沙皇女王的要求,帶著土耳其少女前往英國進行談判。唐璜原本對英國十分仇恨,說英國“曾經把自由奉獻給全人類,現在卻要他們戴上鐐銬,甚至禁錮人們的心靈”,并且侵略到北美、印度等處。英國同西班牙為了爭奪海上霸權和西歐地區的統治權,曾經在三四年間多次進行大戰,最后西班牙大敗,失去了在南、北美洲的殖民地,成為小國。作為西班牙貴族的唐璜,自然仇恨英國。他決心到了英國后,把英國的反動真相告訴英國民眾。但是,當他登上英國國土后,見到的情況卻改變了他的看法。一切給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覺得這兒簡直是自由樂土。正當他打心眼里贊嘆英國社會時,突然一伙攔路搶劫的匪徒擋住了他,強迫他留下買路錢。他從衣袋里拔出手槍,打死了1個匪徒,另4個夾起尾巴逃走了。此后,他改變了看法,覺得在倫敦的街道上根本找不著一個老實人,最富麗堂皇的賓館也只不過是外交界騙子的安樂窩。 被引見英國國王后,他發現大臣們完全是“沒有絲毫人氣味的畜生”,議會是一個專搞捐稅的機構,財閥們才是英國和歐洲各國的真正主子,而大不列顛王國不過是“一所超等動物園”。唐璜被英國上流社會接納,天天進出貴族、富豪居住的倫敦西區。他說這區域是英國最罪惡的地方,這兒的人“把愛情一半當榮耀,一半當買賣”。他的行為又恰恰同他的認識相違背,他在這兒同不少的貴族婦女勾勾搭搭,打得火熱??吹竭@些,我想我找到答案了。所有的敘事都是為了拜倫諷刺英國和歐洲貴族社會、貴族政治而做鋪墊的。詩歌中一個場景接著一個場景呈現在我眼前。情節雖發生在18世紀末,但是,描繪的卻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歐洲社會的現實生活。 拜倫是用過去的革命 經驗 和當時的現實相比,鞭撻了“神圣同盟”和歐洲反動勢力,號召人民爭取自由、打倒暴君。詩歌對英國貴族和資產階級的拜金主義作了淋漓盡致的揭露和諷刺。英國統治階級夸耀“自由”和“權利”,但是唐璜初次來到倫敦,就遭到了強盜的襲擊。詩歌痛斥英國貴族卡斯爾累爵士為“惡棍”和“奴隸制造商”,譴責當時備受統治階級稱贊的惠靈頓為“第一流的劊子手”。英國上流社會外表華麗,內部卻糜爛透頂,丑陋不堪??赐旰?,我陷入了沉思,拜倫為什么要如此大費周章的諷刺英國貴族進行諷刺呢?找到拜倫生活的背景后,我想我有點懂了。 拜倫1788年1月22日出生于倫敦,父母皆出自沒落貴族家庭。學生時代即深受啟蒙思想影響。1809-1811年游歷西班牙、希臘、土耳其等國,受各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斗爭鼓舞。拜倫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個為理想戰斗一生的勇士;他積極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并成為領導人之一。 1811-1816年,拜倫一直在生活在不斷的感情旋渦中。在他到處受歡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場作戲的愛情俯拾即是,一個年青的貴族詩人的風流韻事自然更為人津津樂道。拜倫在1813年向一位安娜·密爾班克小姐求婚,于1815年1月和她結了婚。這是拜倫一生中所鑄的最大的錯誤。拜倫夫人是一個見解褊狹的、深為其階級的偽善所囿的人,完全不能理解拜倫的事業和觀點?;楹笠荒?,便帶著初生一個多月的女兒回到自己家中,拒絕與拜倫同居,從而使流言紛起。以此為契機,英國統治階級對它的叛逆者拜倫進行了最瘋狂的報復,以圖毀滅這個膽敢在政治上與它為敵的詩人。 后來,拜倫在他的詩歌里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他們孤傲、狂熱、浪漫,卻充滿了反抗精神。他們內心充滿了孤獨與苦悶,卻又蔑視群小。恰爾德·哈羅德是拜倫詩歌中第一個“拜倫式英雄”。拜倫詩中最具有代表性、戰斗性,也是最輝煌的作品是他的長詩《唐璜》,詩中描繪了西班牙貴族子弟唐璜的游歷、戀愛及冒險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會中黑暗、丑惡、虛偽的一面,奏響了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爭的戰歌?;蛟S,唐璜身上多少有點拜倫的影子,不管是他對女人的態度,還是對英國貴族的諷刺,拜倫通過唐璜及一系列他的拜倫式英雄,給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歐洲社會貫入一泓使世人認清事實的清泉。 《唐璜》讀后感2 《唐璜》是英國19世紀初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的長篇詩體小說,通過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臘、土耳其 、俄國和英國等不同國家的生活經歷展現了19世紀初歐洲的現實生活,諷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歐洲反動勢力。 唐璜無疑是一篇具有諷刺意味的詩體小說,他天生有一副好皮囊,這個人物的原型來自于西班牙 傳說 中的人物,他多次成為文學作品的題材。傳統的唐璜形象是一個喜歡玩弄女性,沒有道德觀念的花花公子,他只想著用自己的男性魅力來征服女人,和各種女人發生性關系?!耙灰骨椤皩λ麃碚f是家常便飯了。他享受那個過程,愛情對他來說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他只追求快感,征服的快感。 但是,拜倫筆下的唐璜,在多數情況下是以被勾引的角色出現的。他的第一次被迫出走,或多或少的拜她她母親好友所賜,成了這個貴族婦女的犧牲品。唐璜不同于拜倫其他作品中的男主人公,作者有意無意地將他的形象拔高,光輝化,成了“拜倫式”的英雄。比如,在海上遇到風浪,在大家都驚慌失措,幾乎絕望時,唐璜用自己的冷靜機智拯救了大家;但在面臨餓死的危險時,他寧可跳進海中,也不愿意去為了自己的生存而吃人。他用行動告訴我們他的道德信條:熱情,勇敢,拒絕虛偽。 他也是敢愛敢恨的,他不顧世俗的眼光,和海盜的女兒海迪戀愛,而且這可能是唐璜最用心的一次的戀愛了。他和海迪兩情相悅,無奈,上天不愿意眷顧這個青年,他們的戀愛受到了海迪的海盜父親的強烈反對,并最終拆散了他們,將他在土耳其大城市君士坦丁堡出售,這對這個年輕人是個巨大的打擊。 后來,因為他那不可忽視的相貌,他被買走,經喬裝打扮送進了蘇丹皇宮,供一位王后享用。 后宮淫亂的生活無法讓唐璜停留,他想方設法地逃離了那里,來到了俄國的部隊。 在部隊,他也是矛盾的,他明知道交戰雙方都不是善類,但是,他為了榮譽依然很賣力的戰斗,立下了大功,得到了沙俄統帥蘇沃洛夫的重視。不過,這些榮譽并不能減輕他內心的矛盾,他雖兇狠的殺死了不少土耳其人,但又從兇殘的沙俄士兵屠刀下救了一個10歲的土耳其女孩。 看至此,我不經在思考一個問題,拜倫究竟想通過唐璜向我們展示一個什么樣的19世紀, 唐璜受沙皇女王的要求,帶著土耳其少女前往英國進行談判。唐璜原本對英國十分仇恨,說英國“曾經把自由奉獻給全人類,現在卻要他們戴上鐐銬,甚至禁錮人們的心靈”,并且侵略到北美、印度等處。英國同西班牙為了爭奪海上霸權和西歐地區的統治權,曾經在三四年間多次進行大戰,最后西班牙大敗,失去了在南、北美洲的殖民地,成為小國。作為西班牙貴族的唐璜,自然仇恨英國。 他決心到了英國后,把英國的反動真相告訴英國民眾。但是,當他登上英國國土后,見到的情況卻改變了他的看法。一切給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覺得這兒簡直是自由樂土。 正當他打心眼里贊嘆英國社會時,突然一伙攔路搶劫的匪徒擋住了他,強迫他留下買路錢。他從衣袋里拔出手槍,打死了1個匪徒,另4個夾起尾巴逃走了。此后,他改變了看法,覺得在倫敦的街道上根本找不著一個老實人,最富麗堂皇的賓館也只不過是外交界騙子的安樂窩。 被引見英國國王后,他發現大臣們完全是“沒有絲毫人氣味的畜生”,議會是一個專搞捐稅的機構,財閥們才是英國和歐洲各國的真正主子,而大不列顛王國不過是“一所超等動物園”。 唐璜被英國上流社會接納,天天進出貴族、富豪居住的倫敦西區。他說這區域是英國最罪惡的地方,這兒的人“把愛情一半當榮耀,一半當買賣”。他的行為又恰恰同他的認識相違背,他在這兒同不少的貴族婦女勾勾搭搭,打得火熱。 看到這些,我想我找到答案了。 所有的敘事都是為了拜倫諷刺英國和歐洲貴族社會、貴族政治而做鋪墊的。詩歌中一個場景接著一個場景呈現在我眼前。情節雖發生在18世紀末,但是,描繪的卻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歐洲社會的現實生活。拜倫是用過去的革命經驗和當時的現實相比,鞭撻了 “神圣同盟”和歐洲反動勢力,號召人民爭取自由、打倒暴君。 詩歌對英國貴族和資產階級的拜金主義作了淋漓盡致的揭露和諷刺。英國統治階級夸耀“自由”和“權利”,但是唐璜初次來到倫敦,就遭到了強盜的襲擊。詩歌痛斥英國貴族卡斯爾累爵士為“惡棍”和“奴隸制造商”,譴責當時備受統治階級稱贊的惠靈頓為“第一流的劊子手”。英國上流社會外表華麗,內部卻糜爛透頂,丑陋不堪。 看完后,我陷入了沉思,拜倫為什么要如此大費周章的諷刺英國貴族進行諷刺呢,找到拜倫生活的背景后,我想我有點懂了。 《唐璜》讀后感3 《唐璜》是拜倫的代表作,也是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品。這部以社會諷刺為基調的詩體小說約16 000行,共16章,雖未最后完成,但因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廣闊的生活容量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被歌德稱為“絕頂天才之作”。 《唐璜》的主題是對英國和歐洲貴族社會、貴族政治的諷刺。雖然小說情節發生在18世紀末,但是,描繪的卻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歐洲社會的現實生活。詩人是用過去的革命經驗和當時的現實相比,鞭撻了“神圣同盟”和歐洲反動勢力,號召人民爭取自由、打倒暴君。 詩歌對英國貴族和資產階級的拜金主義做了淋漓盡致的揭露和諷刺。英國統治階級夸耀 “自由”和“權利”,但是唐瑛初次來到倫敦,就遭到了強盜的襲擊。詩歌痛斥英國貴族卡斯爾累爵士為“惡棍”和“奴隸制造商”,譴責當時備受統治階級稱贊的惠靈頓為“第一流的劊子手”。英國上流社會外表華麗,內部卻糜爛透頂,丑陋不堪。 《唐璜》中的主人公唐璜源自西班牙傳說中的人物,多次成為文學作品的題材。傳統的唐璜形象是個玩弄女性,沒有道德觀念的花花公子。但在拜倫筆下,這個人物在多數情況下卻以被勾引的角色出現。他的被迫出走,就是因為他或多或少地是那個有夫之婦的犧牲品。唐璜不同于拜倫其他詩歌中的英雄人物,作者無意將他塑造成“拜倫式的英雄”,其中卻不乏詩人自傳的成分。唐璜熱情、勇敢、拒絕虛偽的道德信條。在面臨餓死的危險時,他拒絕吃被打死的人,其中不乏象征的意義。在士兵中間,只有他表現出對一個土耳其小姑娘的命運真正的關心。他沒有憂郁絕望的天性,但也沒有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他的 愛情故事 大多是對上流社會虛偽道德的諷刺,而他和海盜女兒海黛的經歷,更多的是體現一種充滿詩意的理想。 如果說因諷刺的需要,主人公唐璜顯得行動多于思想 ,那么詩歌的敘事者則承擔起了思考和評論的重任。故事之中或故事之外不斷出現的議論、感慨、回憶、憧憬,拉近了作品與讀者的距離。敘事者大量的富有抒情性議論,充滿哲理和深刻的思想,以及淋漓盡致的嘲諷,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作品不僅揭露現實真實深刻,而且想像豐富奇特。它描寫的風暴、沉舟、戰火的場景等,十分精彩。對大自然壯麗景色的抒情描寫非常出色。拜倫善于用各種詩體創作,語言幽默洗練,在 英語口語 入詩方面無人可與之匹敵。 拜倫的詩歌在當時和后世都有很大影響。在中國,魯迅稱拜倫是浪漫主義的“宗主”,盛贊其人其詩“如狂濤如厲風,舉一切偽飾陋習,悉與蕩滌”。 《唐璜》讀后感4 首先,我覺得與我期待的“唐璜”有很大的出路。不過,還是通過閱讀、思考并查閱資料,對唐璜有了更多的了解。此外對拜倫,及他與騷塞、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的關系也有了一定的認識。 我認為《唐璜》中,對于唐璜奉凱瑟琳女皇的使命出使英國一部分占據了全詩的大部分篇幅。而且,詩人拜倫的議論也越漸增多,多得似乎令人厭倦。而全詩的對唐璜結局的處理也似乎很模糊。 與其說詩人拜倫是在寫唐璜,不如說他是借著西班牙歷史上的這個傳奇式的人物來完成詩人構思中的一個“穿線式的人物”。因為正是通過描寫唐璜傳奇式的經歷——艷遇、冒險、參戰、出使等等,來達到對當時整個歐洲社會環境的一次全面的出擊。西班牙、希臘、土耳其、俄國以及英國。 唐璜所游歷過的國家: 1)西班牙:唐璜是繼堂吉訶德之后西班牙的又一位“名人”。 可以聯想到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情節。 2)希 臘:海盜的小島似乎倒是純真愛情的世外桃源。 在唐璜在海上遇難一段的描寫真是一場精彩的海難電影,特別讓人能夠身臨其境。此外,當最后只剩下唐璜一個活著的生命時并最終昏倒在孤島的岸邊時,又可以讓我聯想到笛福的《魯賓遜漂流記》??刹煌氖窃谶@里唐璜峰回路轉,被美女海黛所救。 3)土耳其:一種獨特東方風情的展示,這里對土耳其上層統治階層豪奢畫面大段不厭其煩的描繪,讓我聯想到王爾德筆下《道連·格雷的畫像》中的同樣不厭其煩的描寫。我想這些除了是為詩人的批判服務外,還有一層似乎應該是當時歐洲人眼中的東方情結吧? 4)俄 國:在到俄國面見女皇之前,有一場戰爭,詩人用了大量的篇幅來勾勒戰爭的場面,不可謂不精彩??磿r腦中不斷出電影中的歐洲戰場的場面。之后到了俄國,相遇了凱瑟琳大帝,即世界史上著名的葉卡捷琳娜女皇。第一次知道這個名字還是在讀茨威格的人物傳記式小說《斷頭艷后》時,總是把她與冷肅勾勒在一起,這里又有了新的認識。 5)英 國:我認為這是詩人著重要寫的國度,因為拜倫是英國的積極浪漫主義的先鋒人物。在他的詩篇里很容易看到他對消極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騷塞、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的謾罵(用謾罵我覺得一點也不過分)。似乎情況和我們現代作家中郭沫若創造派對徐志摩新月派的謾罵一樣吧? 對英國當時上流社會的刻畫與鞭撻可謂已經達到了極致,不過我還是覺得這些都是通過詩人的議論與跳躍性聯想的形式來展現的,而非通過主人公唐璜的經歷與理解,是一大敗筆,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 《唐璜》的缺點: 1)大段的議論與跳躍性聯想的詩句。 2)語言比較平白。(當然這可能是與我看到版本的翻譯有關。) 3)對人物的塑造完全是采用一種外位式的視點,而沒有深入到人物的內心。造成了人物的設置只是為了展開議論而存在的感覺。 《唐璜》讀后感5 長詩《唐璜》的作者拜倫(1788-1824)是英國杰出的詩人,也是歐洲浪漫主義文學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詩歌以辛辣的社會諷刺和批評對自由、民主的謳歌,極大的鼓舞了歐洲的民族民主運動,在世界各國的革命志士心中引起了強烈共鳴。 《唐璜》這部以社會諷刺為基調的詩體小說約16000行,共16章,雖未最后完成,但因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廣闊的生活容量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被歌德稱為“絕頂天才之作”。 《唐璜》中的主人公唐璜源自西班牙傳說中的人物,多次成為文學作品的題材。傳統的唐璜形象是個玩弄女性,沒有道德觀念的花花公子。但在拜倫筆下,這個人物在多數情況下卻以被勾引的角色出現。他的被迫出走,就是因為他或多或少地是那個有夫之婦的犧牲品。唐璜不同于拜倫其他詩歌中的英雄人物,作者無意將他塑造成“拜倫式的英雄”,其中卻不乏詩人自傳的成分。唐璜熱情、勇敢、拒絕虛偽的道德信條。在面臨餓死的危險時,他拒絕吃被打死的人,其中不乏象征的意義。在士兵中間,只有他表現出對一個土耳其小姑娘的命運真正的關心。他沒有憂郁絕望的天性,在士兵中間,只有他表現出對一個土耳其小姑娘的命運真正的關心。他沒有憂郁絕望的天性,但也沒有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他的愛情故事大多是對上流社會虛偽道德的諷刺,而他和海盜女兒海蒂的經歷,更多的是體現一種充滿詩意的理想。 《唐璜》的主題是對英國和歐洲貴族社會、貴族政治的諷刺。主人公唐璜是西班牙貴族青年,16歲時與一貴族少婦發生愛情糾葛,母親為了避免丑事遠揚,迫使他出海遠航。于是,通過唐璜的冒險、艷遇和各種經歷,廣泛地描繪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社會的現實生活。唐璜在海上遇到風暴,船沉后游抵希臘一小島,得到海盜女兒海蒂的相救。詩歌歌頌了他們牧歌式的真誠愛情。但是海盜歸來,摧毀。此后,唐璜被當作奴隸送到土耳其市場出賣。又被賣入土耳其蘇丹的后宮為奴,逃出后參加了俄國圍攻伊斯邁城的戰爭,立下戰功后被派往彼得堡向女皇葉卡捷琳娜報捷,得到女皇的青睞,成為寵臣。詩歌中一個場景接著一個場景呈現在讀者的眼前。情節發生在18世紀末,但是,描繪的卻是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歐洲社會的現實生活。詩人是用過去的革命經驗和當時的現實相比,鞭撻了“神圣同盟”和歐洲反動勢力,號召人民爭取自由、打倒暴君。 詩歌對英國貴族和資產階級的拜金主義作了淋漓盡致的揭露和諷刺。英國統治階級夸耀“自由”和“權利”,但是唐璜初次來到倫敦,就遭到了強盜的襲擊。詩歌痛斥英國貴族卡斯爾累爵士為“惡棍”和“奴隸制造商”,譴責當時備受統治階級稱贊的惠靈頓為“第一流的劊子手”。英國上流社會外表華麗,內部卻糜爛透頂,丑陋不堪。 《唐璜》詩中表現了唐璜的善良和正義,通過他的種.種浪漫奇遇,?描寫了歐洲社會的人物百態,山水名城和社會風情,畫面廣闊,內容豐富,堪稱一座藝術寶庫。 《唐璜》大學書籍讀后感 作文 相關 文章 : 1. 《特別的女生薩哈拉》讀后感范文5篇 2. 《行者無疆》讀后感范文5篇 3. 《歌劇魅影》觀后感2000字作文5篇 4.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讀后感范文5篇 5. 《傅雷家書》讀后感800字優秀范文10篇
拜倫式英雄
多年後,再讀詩人的生平,再度感受他的激情浪漫,風流倜儻,還有孤傲苦悶,掙扎對抗,對情的渴望與失落,對自由的追尋與迷茫,才情四溢,卻最終,客死他鄉。 他是跛著腳的天才,曾經沒落困頓,而後陰差陽錯重回貴族行列,他一直沒有歸屬感,不像貴族,抨擊貴族,卻又無法擺脫貴族的優越,高傲。 家人嚴厲苛刻,家族暴力兇殘,妻子冷漠守舊,唯一的女兒早夭。於是,他總在愛,從生到死,愛少女也愛少男,愛少婦也愛英雄。 異國流亡,他像再次被母親拋棄,孤苦伶仃反抗一生,愛情,也無法挽救他的漂泊無依。 凄風冷雨中,他沒能熬過去,英年早逝,不知當年的他,彌留之際,是否依然心懷故土,從春到夏,魂歸兮? 想起《霍亂時期的愛情》。加西亞·馬爾克斯獲諾貝爾文學獎后,出版的第一部小說。 講述一段跨越半個世紀的愛情史詩,窮盡了所有愛情可能性:忠貞的、隱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圖式、放蕩的、轉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再現了時光無情流逝,被譽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愛情小說”,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 我們也身處這樣的時期。不知愛情是否可以幸存,面對惶恐無措,疫情肆虐,身體被困在原地,我們的精神該在何處安放呢?浪漫關乎詩意,幻想,不拘泥。堅守信念,堅守感情,縱有忐忑茫然,猶豫不定,也會有那些同類和我們一起,一路前行。 ~~~~~ 喬治·戈登·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 是英國19世紀初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作品《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唐璜》等,并在詩歌里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他不僅是位偉大詩人,還是為理想戰斗一生的勇士,積極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并成為領導人之一。 人物生平→_→ 1788年1月22日出生于倫敦一間被租用的簡陋房子。父母都出自沒落貴族家庭。他天生跛一足并對此很敏感。十歲時,拜倫家族世襲爵位及產業(紐斯泰德寺院是其府邸)落到他身上,成為拜倫第六世勛爵。 1801年,為了同拜倫的貴族地位和身份相稱,家里決定送他到一所素有名望的學校--哈羅公學就讀。這所在1571年由約翰·里恩創建的學校,在英國歷史上培養了許多知名人物,其中對拜倫十分崇拜的丘吉爾首相就是這所學校畢業的。 哈羅公學畢業后,1805-1808年在劍橋大學學文學及歷史。他是個不刻苦的學生,很少聽課卻廣泛閱讀歐洲和英國文學、哲學和歷史著作,同時也從事射擊、賭博、飲酒、打獵、游泳、拳擊等各種活動。 1809年3月作為世襲貴族進入貴族院,他出席議院和發言次數不多,但這些發言都鮮明表示了拜倫的自由主義進步立場。 劍橋畢業后,曾任上議院議員。學生時代即深受啟蒙思想影響。1809-1811年游歷西班牙、希臘、土耳其等國,受各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斗爭鼓舞,創作《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1809-1818)。從1809-1811年,拜倫出國東方旅行,為了要"看看人類而不是只在書本上讀到他們",還為掃除"一個島民懷著狹隘偏見守在家門的有害后果"。 1809年6月26日離開英國,去東方(南歐和西亞)游歷。此后半年內,先乘船到葡萄牙里斯本;再騎馬到西班牙南部的塞維利亞和加的斯,經撒丁島、西西里島、馬耳他島到阿爾巴尼亞,會晤那里的統治者阿里·帕夏; 12月25日抵達希臘名城雅典。拜倫此次出國遠游飽覽各地自然景色,觀察各國社會生活和政治制度,接觸各階層的人們。他親眼看見給法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的西班牙游擊隊,看見在土耳其鐵騎蹂躪下,正聚集力量準備發動解放斗爭的希臘人民。 這次旅行也激發了他對南歐各民族文化的強烈興趣。這些都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在阿爾巴尼亞開始寫《恰爾德·哈羅德游記》。第一、二章1812年2月問世,轟動文壇,使拜倫一躍成為倫敦社交界的明星。 然而,這并沒使他和英國貴族資產階級妥協。自早年就知道這個社會及其統治階級的頑固虛偽、邪惡及偏見,他的詩一直是對這一切的抗議。1811-1816年,拜倫一直在生活在連續的感情旋渦中。 在到處受歡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場作戲的愛情俯拾即是,一個年輕貴族詩人的風流韻事自然更為人津津樂道。1813年向安娜·密爾班克小姐求婚,1815年1月和她結婚。這是拜倫一生中所鑄最大錯誤。 拜倫夫人是個見解褊狹、深為其階級偽善所囿的人,完全不能理解拜倫的事業和觀點。 婚后一年,便帶著初生一個多月的女兒回到自己家中,拒絕與拜倫同居,從而使流言紛起。以此為契機,英國統治階級對它的叛逆者拜倫進行了最瘋狂報復,以圖毀滅這個膽敢在政治上與它為敵的詩人。這時期的痛苦感受,也使他寫出像《普羅米修斯》那樣的詩,表示向壓迫者反抗到底的決心。 1816年,拜倫居住在瑞士,在日內瓦結識另一流亡詩人雪萊,對英國統治者的憎恨和對詩歌的同好使他們結成密友。 拜倫在旅居國外期間,陸續寫成《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1816-1817)、故事詩《錫隆的囚徒》The Prisner of Chillon1816、悲劇《曼弗雷德》1817長詩《青銅世紀》1823等。 巨著《唐璜》是其最重要組詩,半莊半諧、夾敘夾議,有現實主義內容又有奇突輕松諷刺筆調。第一、二章匿名發表后,立即引起巨大反響。英國維護資產階級體面的報刊群起攻之,指責它對宗教和道德進攻,是"對體面善良感情和維護社會所必須行為準則的譏諷""令每個正常頭腦厭惡"等等。 1824年,拜倫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19日逝世。 他的死使希臘人民深感悲痛,希臘獨立政府宣布拜倫之死為國葬,全國哀悼三天。 6月29日,靈柩運抵倫敦。 ~~~~~ 浪漫主義 他在短暫一生中,為世人留下眾多光輝詩作,其中最負盛名的有煌煌巨著長篇抒情敘事詩《恰爾德·哈羅爾德游記》和《唐璜》等。 在這些被世人譽為"抒情史詩"的輝煌作品中,詩人拜倫以積極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將自己親身游歷歐洲諸國的切身體會融入作品之中,用開闊的視野和深邃的筆觸,展示了遼闊雄壯的時代畫卷,抒發了豪情萬丈的詩人情懷,表達了傲然不屈的斗爭誓言。 拜倫的"抒情史詩"隨著詩人萍蹤浪跡,呈現出一幅幅動人心弦的美麗風景畫面,"從地中海到愛琴海的異域風光一覽無遺,從葡萄牙綿亙起伏的山巒、西班牙壯觀的斗牛場,到希臘、羅馬肅穆的古跡廢墟和阿爾巴尼亞的崇山峻嶺。既有萊茵河岸的秀麗景色,日內瓦湖畔的蒼茫暮靄,也有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滑鐵盧的古戰場。 拜倫將詩人的無比熱情首先傾注于對這些國家風光描繪上,激發出人民的愛國熱忱,鼓勵他們為祖國獨立解放而戰斗。拜倫深情歌頌太陽、月亮、海洋、高山,熱烈地贊美神話英雄、古代豪杰、歷史遺跡、文化珍品,其主旨都是為召喚人們的反抗意志和斗爭決心。 拜倫熱情的呈現是多界面的,作品中既有同情:對遭受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王室和統治階級奴役壓迫的西班牙人民頻頻發出嘆息。也有悲嘆:深切地哀傷希臘人民在土耳其鐵蹄下遭受蹂躪的凄苦命運。 他的作品中還有頌揚: 對古代藝術中諸如阿波羅神像、拉奧孔群雕、垂死的高盧人雕像等稀世珍品,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薄伽丘等人的遺跡的由衷的贊美。 更有豪放: 緬懷意大利往昔榮光,以高昂戰歌激勵愛國志士奮起反抗,推翻異族入侵者的暴虐統治。詩人的熱情在作品中無處不在和無可遏止的,如他對海洋遼闊無垠的崇高禮贊: 奔騰吧,你深不可測的靛青色海洋! 千萬艘船艦在你身上馳驅痕跡不留。 如他對月亮充滿詩情畫意的動人描繪:月亮升起了; 呵,是多可愛的夜!流水般的月光向著海波傾瀉;也許, 姑娘們正為少年的情話所顛倒,至于我們呢, 且等上岸再嘗這種味道! 在浪漫主義詩人筆下,時時洋溢著奔放的熱情,雖然詩歌基調有時會激越昂揚,有時又會諷刺辛辣,但不論是帶有悲觀情緒還是滿懷戰斗豪情,其詩歌"始終浸透著抒情氣氛和愛憎分明的深沉感情"。 不僅如此,詩人還在詩歌中大量運用夾敘夾議的藝術手法,結合對景物描寫,由觸景生情而直抒胸臆,隨處暢敘他對哲學、社會、政治、歷史、宗教和藝術的精辟見解。 所以,若論拜倫抒情敘事詩的卓然不凡,則不僅在于其視野開闊,文筆的美妙,更在于人文知識內涵的豐裕與廣博,所以拜倫詩作被世人譽為"抒情史詩",可謂當之無愧。 拜倫是個熱情如火的詩人,其熱情還主要表現在他對現實不滿反抗之中,面對統治階級不公和對工人階級的奴役和壓迫,許多詩作中提出過強烈的反抗與辛辣諷刺,但他不僅諷刺社會黑暗,更將熱情傾注于戰斗吶喊之中,在一首著名的戰斗詩篇《路德分子之歌》中就振臂高呼:等我們把自己織的布織完,等我們把織梭換成了利劍,我們就要把布匹向腳下的暴君擲去我們要把它染在他流出的血里。 作為浪漫派詩人,拜倫還將巨大熱情融入借景抒情與敘事技巧的完美結合中,顯示其詩作鮮明的藝術特色也呈現了浪漫主義新詩特殊藝術魅力。"抒情史詩"展現一幅幅雄壯撼人的時代畫卷: 西班牙彌漫著拿破侖侵略戰爭的硝煙,意大利在奧地利統治鐵蹄下顫抖,而希臘則呻吟在土耳其奴役下。 如潮思緒中,拜倫哀痛描寫出被壓迫人民的苦難和悲傷,并無情揭露壓迫者和侵略者的貪婪和殘暴。他憑吊滑鐵盧戰場,評說拿破侖的是非功過。在風光秀麗的日內瓦湖畔,湖光山色之中昂然高歌,贊美盧梭、伏爾泰等啟蒙主義者自由、平等的崇高理想。 在希臘,詩人置身于光榮的古戰場,不禁思潮洶涌壯懷激烈,對希臘人民正遭受外族壓迫命運深表同情,同時也對他們已遺忘古代祖先輝煌業績表示不滿和憤怨,他要用嘹亮戰歌喚醒人們,改變其對祖國命運漠不關心的渾渾噩噩消極態度。拜倫式英雄~~~~~ 在《東方敘事詩》中出現了一批俠骨柔腸的硬漢,他們有海盜、異教徒、被放逐者,這些大都是高傲、孤獨、倔強的叛逆者,他們與罪惡社會勢不兩立,孤軍奮戰與命運抗爭,追求自由,最后總是以失敗告終。 拜倫通過他們的斗爭表現出對社會不妥協的反抗精神,同時反映出自己的憂郁、孤獨和彷徨的苦悶。就是文學史上著名的"拜倫式英雄"。這些形象都具有作者本人思想性格特征。 他們高傲倔強,既不滿現實,要求奮起反抗,具有叛逆性格; 但同時又顯得憂郁孤獨、悲觀脫離群眾 ,我行我素始終找不到正確出路。 如抒情長詩《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中貴公子哈洛爾德《東方敘事詩》《海盜》(The Corsair1814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劇《曼弗雷德》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這類人物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 一方面熱愛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熱激情,強烈愛情,非凡的性格; 敢于蔑視制度,與社會惡勢力誓不兩立立志復仇,因此他們是罪惡社會反抗者和復仇者。 另一方面又傲世獨立,行蹤詭秘好走極端,思想基礎是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在斗爭中單槍匹馬遠離群眾,也沒有明確的目標,因而最后,都以失敗告終。 "拜倫式英雄"是個人與社會對立的產物,俄國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和詩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倫式英雄"存在個人主義、自由主義思想弱點。 比喻的是悲劇性孤傲叛逆者,都有非凡才華和力量但在腐敗社會中無法施展,為自己的無所作為感到痛苦,因自己的感情虛耗而感到絕望。 這也是作者思想特點和弱點的藝術反映。這類人物形象相繼出現于拜倫筆下,對當時英國的封建秩序和資產階級市儈社會進行猛烈沖擊,具有進步意義。但其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和悲觀厭世情緒,又往往會給讀者帶來消極作用。 " 拜式英雄"孤傲、狂熱、浪漫,充滿了反抗精神。內心孤獨與苦悶,卻又蔑視群小。恰爾德·哈羅德是第一個"拜式英雄 "。最具代表性、戰斗性,也是最輝煌作品,長詩《唐璜》中描繪了西班牙貴族子弟唐璜的游歷、戀愛及冒險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會中黑暗、丑惡、虛偽的一面,奏響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爭的戰歌。~~~~~ 人物評價 拜倫搜尋英雄,并非限于東地中海各國和中世紀不可,因為給拿破侖加上一件浪漫主義外衣是不難的。拿破侖對十九世紀時歐洲人思想的影響深極了;克勞澤維茨、斯當達爾、海涅、費希特和尼采的思想,意大利愛國者的行動都受到其精神感召。 他的陰魂在整個時代昂首闊步,這唯一強大得可以起而反抗工業主義和商業貿易的力量,對和平論與經營商店傾注一陣嘲笑。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打算破除這個幽靈但勞而無功,因這鬼怪從未比現在勢力更大。 只有一度他暫時對英雄感到厭惡:1814年當時自殺(在他認為)要比退位來得體面。那時,他從華盛頓的美德尋求安慰,但拿破侖從埃爾巴島一回來這種努力就不再需要 了。 拜倫死時,法國"許多報紙講本世紀兩大偉人拿破侖和拜倫幾乎同時棄世"。當時認為拜倫是"歐洲最高尚人士"感覺好像"喪失了一個弟兄 "; 后來喜歡上歌德,但仍把拜倫和拿破侖相提并論: "對你的那些高尚人士來說,以這種或那種地方語言發表某個這樣藝術作品幾乎成了必需的事。因為正當地講,除了說這是你在跟惡魔堂堂正正開始交戰前同它的爭論而外,還是什么呢? 拜倫用詩和散文及大量其它東西發表了《喬治勛爵的悲傷》:你的波拿巴特以驚人的大氣派,上演他的歌劇《拿破侖的悲傷》; 配樂是大炮齊鳴和滿世界殺人叫喊; 他的舞臺照明就是漫天大火; 韻律和宣敘調就是列成戰陣的軍士步伐聲和陷落中城市的聲響。" 的確,再往后三章卡萊爾發出斷然號令:"合起你的拜倫,打開你的歌德"。但拜倫是滲在他血脈里,而歌德,始終是個志趣。 在卡萊爾看來,歌德和拜倫是對立人物; 在阿爾夫雷·德·繆塞看來,他們是往快活的高盧靈魂中灌注憂郁毒素這場罪惡勾當里的同謀犯。那個時代大多數法國青年似乎只是通過《維特的悲傷》TheSorrowsofWerther認識歌德,根本不認識奧林帕斯神式歌德。 繆塞責備拜倫,沒從亞得里亞海和貴丘里伯爵夫人得到安慰--這話不對,因他認識她后就不再寫《曼弗里德》。但《唐璜》在法國和歌德比較愉快的詩同樣少有人讀。盡管有繆塞惡評,從那時以來大部分法國詩人,一向以拜倫式不幸作為其吟詠的最好材料。在 繆塞看來,只是在拿破侖后,拜倫和歌德才算世紀最大天才 ??娙?810年,是一首關于法蘭西帝國盛衰榮辱的敘事抒情詩,形容"concusen tredeuxbatailles"兩次戰役之間,孕育的那個世代的一人。 在 德國對破侖的感情比較分歧。有像海涅那樣的人,把他看成自由主義強有力的傳播者,農奴制破壞者,正統主義仇敵,讓世襲小邦主發抖的人 ; 也有些人把他看作基督之敵,以高貴德意志民族的破壞者自命的人,是一個徹底證明條頓美德只有靠對法國難消解的憎恨才得保全的不義之徒。俾斯麥完成了一個綜合: 拿破侖總歸還是基督之敵,然而不單單要憎惡,而是應效法的基督之敵。 尼采承認這個折衷,他懷著令人毛骨悚然的喜悅講,古典戰爭時代就要到來,這恩惠不是法國大革命,而是拿破侖給予我們的。就這樣拜倫的遺產--民族主義、撒旦主義和英雄崇拜,成了德意志精神復合體的一部分。 《 拜倫傳》鶴見佑輔對其至高評價:"拜倫揮動著他那熱烈如火的詩筆,震撼了十九世紀初期歐洲。聲音像天的聲音一樣,穿透地上萬民的心胸。他的真實以宇宙大真實的威力,降落在一般大眾的頭上…… 只要人類還沒失去對自由、愛國、民族獨立,和個性發揚的思慕與渴仰,詩人拜倫的氣魄便會永久闊步在大地之上。" ~~~~~ 人物思想 拜倫當時是貴族叛逆者的典型代表,貴族叛逆者和農民叛亂,或無產階級叛亂領袖,是十分不同類型的人。餓著肚子的人不需精心雕琢的哲學刺激不滿,或給不滿找解釋,任何這類東西在他們看來只是有閑富人的娛樂。 很明顯,一個貴族如果其氣質和環境不有點什么特別便不會成為叛逆者。拜倫的環境非常特別。 他對最幼小時回憶就是父母的爭吵; 母親是個殘酷得叫他害怕、庸俗得讓他卑視的女人; 保姆兼有惡性和嚴格無比的加爾文主義神學; 跛腳讓他滿心羞慚,在學校阻礙他成為群體一員。 度過一段窮苦生活后,十歲時他突然做了勛爵,成為紐斯提德府業主。他繼承的是他叔祖父,那位叔父"惡勛爵"33年前在決斗中殺了一個人,從此后四鄰見棄。拜倫族向來是個放縱不法的家系,母親的先輩哥登族甚至更是如此。 這孩子在阿伯丁一個貧巷污穢中生活過之后,當然為自己的爵號和府第而歡欣,一心愿取得他祖先的性格,以感謝他們給予的土地。 拜倫的氣質和行動混合著撒旦成分。少年時代不止一次被稱為"小惡魔喬治·拜倫The little devil Georgie Byron",此稱號帶給他極大心靈創傷。 不難想象,一個孤獨而敏感、極度自尊而又極度自卑的孩子,對此綽號是怎樣的感覺。 他常常發怒,而其狂暴脾氣和整日悶悶不樂的壞心情,又真的使他看起來擁有惡魔氣質。 拜倫將自己看作一個背離宗教、被國家驅逐的惡魔式人物,常在恥辱中狂歡。我們不能認同其放蕩,但卻可理解其作為反叛者的心理: 既然被世界棄絕就要做個徹徹底底的惡魔,與上帝徹底決裂,公然蔑視教會、教徒和禮拜儀式。 他在聲名狼藉中游弋,殘忍享受報復世界的快感。 在給托馬斯·穆爾的信中他戲謔地提到自己的放蕩和混世,并以看似隨便的語氣提到: "有首反拜倫的長詩要發表了,要證明我已組織一個長詩推翻一切宗教和政府的陰謀集團且已取得很大進步……" 其扭曲的反抗恰恰體現了拜倫和惡魔的精神相通。撒旦式人物也受到拜倫的認同和贊許。如該隱,在圣經中他因殺害亞伯而受到詛咒、驅逐。但在劇中其形象卻大大改變,因和上帝對抗而成為拜倫贊頌的英雄 。 該隱不屈服于任何力量,驕傲不遜。拜倫說: "我不得不讓該隱和盧西弗意見一致地交談,確實,這在詩歌中總是允許的。 該隱是個驕傲的人: 如果盧西弗答應給他一個王國,這會使他得意洋洋: 魔鬼的目的,是使他不再像過去那樣自命不凡,讓他看到世界的無限和自己的卑微,直到他陷入導致大災難的精神狀態,而這只是由于心里一時動怒,而不是出于預謀或嫉妒亞伯(這會使他可鄙)。" 該隱驕傲的性格和拜倫驚人相似。而拜倫被上流社會放逐后,也像該隱一樣過著不愉快的孤獨逃亡的生活,因此面對該隱時,總不自覺地傾向他。 拜倫后來寫出大量歌頌自由的崇高詩篇,所歌頌的自由是德意志邦主或柴羅基人酋長的自由,并不是普通凡人想來也可享有的那種劣等自由。拜倫雖感自己可以和撒旦匹敵,卻從不十分敢把自己放在神的位置上。傲慢發展過程中,以下這步尼采做到了,他說: "假使有眾神,咱不是神怎么能忍受? 所以沒有眾神。"注意這個推理中沒吐露的前提: "凡是傷咱自尊心的事情,都必須斷定是錯的。" 尼采和拜倫一樣,也受宗教教養甚至程度更深,但因他具備較高明的理智,所以找到一條比撒旦主義高明的逃避現實道路。不過尼采對拜倫,始終是非常同情的。他講: " 悲劇就在于,如果我們在情感和理智中有嚴格的求真方法,便無法相信宗教和形而上學里的教條,但另一方面通過人性發展,我們已變得十分嬌弱敏感痛苦,需要一種最高拯救和安慰的手段。由此,便產生人會因他所認識的真理而流血至死的危險。" 偉大人物在尼采看來像神一樣; 在拜倫看來,通常是和他自己戰斗的泰坦。不過有時他也描繪出一個和"查拉圖士特拉"不無相似的賢人--"海盜",在和部下們交往上,更掌握他們的靈魂,用那制人手段領導卑劣的人心,使之寒栗昏亂。 就是這位英雄"過分憎恨人類以至不感覺痛悔"。這里的一個腳注斷然講,"海盜"是符合人性實際的,因汪達爾人的國王干瑟里克、皇帝黨暴君艾濟利諾和路易西安納的某個海盜,都表現出同樣特性。人物軼事~~~ 拜倫在劍橋念大學時,常有些古怪行為: 不顧禁令,偷偷地跑到噴泉池里游泳;宿舍不讓養狗,于是他就特意養了一只熊,放到塔樓左邊的屋頂閣樓里喂養…… 他對女性,總是容易動感情。 15歲的一個夏天,他回到紐斯臺德,和名叫瑪麗·安·查沃思的少女接觸并產生愛情。盡管拜倫很愛她但1805年,她卻和一個貴族公子結婚。青年拜倫回憶早年同她的交往時,曾十分遺憾說:"熱情只是我單方面的……她喜歡我,只像喜歡一個弟弟一樣。"18歲時,一個名叫伊麗莎白·皮戈特的姑娘突然闖進了拜倫的生活。 在女友鼓勵下,年輕的拜倫努力作詩。次年第一本詩集《閑散時光》出版。這時拜倫正在英國劍橋大學攻讀,他倆的關系一直維持到拜倫獲得文學士學位為止。但由于種種原因,拜倫的戀愛又沒成功。很快他又開始第三次戀愛--一個名叫塞莎的少女,對才華橫溢的拜倫產生愛情,這馬上博得詩人共鳴。相交期間詩人曾為她寫下許多詩篇,后來拜倫研究者還稱之為"塞莎組詩"。誰知,正當詩人處于熱戀時塞莎卻不幸病逝,這使詩人感到十分痛苦和惋惜。即使有三次戀愛,拜倫對婦女巨大的吸引力也從未消失。1812~1815年飛黃騰達出夠了風頭,然后莫名其妙地和安·米爾班克結了婚。 她是個冷漠嚴肅的、有理智的婦女,對他來說根本不合適--只是有很多錢。米爾班給他生了一個女兒,不到一年就離開他,暗示他和同父異母姐姐奧古斯塔關系曖昧。這使整個社會轉而對他采取敵對態度,對他進行惡意誹謗和誣蔑,其過分程度就如當初對他進行贊美和吹捧那樣。 拜倫不愿繼續忍受這種侮辱,便離開英國,一去不復返。以后幾年,他主要是在威尼斯度過的,但即使這樣,他也搞了不少風流韻事。1819年4月,在威尼斯的邊齊翁宮,被介紹給泰雷薩·格維奇阿利伯爵夫人。他當時已年近三十二歲,而泰雷薩年僅十八歲。 就在相識第一天,拜倫就建議泰雷薩,隨便在什么地方,同他單獨約會。后來她收到經梵蒂岡批準的離婚書,離開泰雷薩,這使得拜倫和她關系更進了一步。1822年,詩人的女兒阿列格拉因病死去。這以后,拜倫與泰雷薩便相依為命,直到1824年逝世。 愛過的人,拜倫都為其寫詩--正因豐富的感情生活,寫下許多優美抒情詩。 在哈羅時,拜倫就意識到自己不同一般的性取向。入劍橋后,開始一段終身難忘的同性 情: 在劍橋遇到十五歲的唱詩班少年約翰·埃德勒斯頓。多年以后,拜倫把這段戀情描述為"強烈的、純真的愛和激情"并寫道: "我愛他勝過世間萬物。" 拜倫隨身佩戴埃德勒斯頓給他的信物,直到去世。 有說是一顆瑪瑙石英做的心形飾物,也有說是戒指。